4月14日下午,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三拱门名家讲坛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韶风法学名家讲坛2025年第13期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西附一楼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次讲座十分荣幸邀请到我国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朱苏力先生,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历史中国法治的特点——从种子产出比切入》的学术盛宴。讲座由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特聘教授杨翔主持,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特聘教授谢勇、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公司教授郑戈、中国海洋大学法公司教授桑本谦受邀担任与谈人。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部长李仕春教授等众多校内外老师和员工参加了讲座,廖永安董事长在讲座前会见了苏力教授。
一、主讲环节
本次讲座围绕历史中国的法治展开,朱苏力教授以“种子产出比”这一独特性视角为切入点,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系统阐释了历史中国法治与农业文明的内在关联,重点分析了历史中国为什么可能形成法治,以及历史中国法治为什么是这样的形态。
讲座伊始,苏力教授从古代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农耕文明特质出发,系统阐释了传统中国法治形成的深层逻辑。他指出,中国作为农耕大国,黄河水患的协同治理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现实需求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背景下,统一文字实现了政令贯通,标准化度量衡保障了税收公平,完善的财政体系则支撑起跨区域的资源调配,推动了“多元一体”国家结构的形成。这一独具特色的治理体系,根植于中国古代农业惊人的生产力水平。据可靠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种子产出比已达1:20,远超欧洲的1:1.6。高农业产出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方面,精耕细作和一年两熟至三熟的耕作技术保障了稳定的粮食供给,促进了人口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充足的农业剩余为中央财政提供了可靠税源,使得超大规模国家的治理成为可能。这种以高生产率为特征的农耕文明,塑造了传统中国的治理模式,对中国社会的稳定性与发展路径产生了深刻影响。
接着,苏力教授通过分析以“齐家”伦理为核心的血缘共同体治理模式,介绍了传统中国“官民共治”的双层治理结构。在“自治”层面,以"齐家"伦理为核心的血缘共同体通过“父慈子孝”“男女有别”等儒家规范构建社会秩序,配合外婚制姓氏制度有效解决了密集聚居带来的近亲婚配问题,形成了血缘与地缘交织的社会网络。在这一体系中,宗族组织主导日常纠纷的调解,行会规范处理商事争议,塑造了“纠纷不出村”的自治传统。在“官治”层面,呈现“皇权不下县”的特征。郡县官员虽集行政司法于一身,但主要精力集中于刑事案件的审理与赋税征收,民事纠纷仍由基层自治系统处理。这种分层治理模式既保障了国家政令的统一执行,又维持了社会自我调节的弹性空间。
最后,苏力教授运用比较法的视野,剖析了中西法治传统的本质差异。中国自西周便建立起“书同文”的成文法体系,通过统一文字实现了“文治”。而欧洲则囿于文字不统一,其法治长期依赖口耳相传的地方习惯,司法权往往沦为王权扩张的工具。他强调,中国的法治根植于本土资源:从中医“救生不救死”的职业伦理演化,到民间技艺“传媳不传女”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再到儒家伦理对密集聚居社会的规范作用……这些在本土实践中产生的智慧共同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法治传统。因此,理解中国法治必须立足于具体的历史语境,而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概念。
二、与谈环节
与谈环节,谢勇教授高度肯定朱苏力教授从“法外”视角(包括农业技术演进、村落治理逻辑等维度)研究中国法治的路径。他指出,朱苏力教授将“本土资源”的概念从早期聚焦制度文本延伸到发掘农耕文明整体治理智慧,为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法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示范。郑戈教授通过区分西方模糊的“brother”/“sister”与中国严格的“兄、弟、姐、妹”,揭示了西方松散聚居导致亲属关系的弱化,而中国密集村落需要精准的伦理定位。他反思了近代中国对西方法治的“跪拜”心态,主张需要在农耕文明的整体性中理解中国法治的自主性。桑本谦教授从农业技术、作物传播和地理气候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与补充。以“红薯困境”为例证,块茎作物因地下生长的特性难以征税,这一困境反向推动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中央集权的发展。桑教授的补充论证,既肯定了朱苏力教授"农业基础决定治理结构"的核心观点,又通过引入新的变量,使"本土资源"理论的分析框架更加立体完整。
三、互动环节
主持人认为朱苏力教授关于历史中国法治的研究对当代法治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当下的法学教育的氛围和背景下,要真正读懂苏力教授并非易事。杨翔教授结合中国的司法实际,指出当下法院在做出裁判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立足国情和结合历史,既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又要兼顾社会治理的多元需求。这种个案处理中多维平衡的司法智慧,回应了苏力教授“法治必须扎根社会真实生活”的核心主张。主持人还特别分享了自己阅读苏力教授著作的心得,认为阅读苏力教授的著作能够同时获得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快乐和哲学思辨的愉悦。阅读苏力教授的著作,常常让人惊叹于苏力教授那种惊人的发现力。苏力教授总是能从我们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中发现历史与现实、整体与局部、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之间蛛丝马迹的联系。就是通过苏力教授笔下的秋菊、山杠爷和赵氏孤儿等人物以及“种子产出比”这样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中国法治的历史与现实是如何衔接并构成今天这样色彩斑斓的法治实践图景的。随后,师生踊跃提问,苏力教授均一一做出详细的解答。他鼓励大家善于发现不同领域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积累和融会贯通。苏力教授的讲座激情澎湃、幽默风趣、材料翔实、论证严谨,极大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打开了法学与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此次讲座盛况空前,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走廊、过道甚至主席台两侧都挤满了慕名前来的师生,更有不少同学席地而坐。会场气氛轻松而热烈,这充分彰显了朱苏力教授巨大的学术影响和独特的语言魅力,也生动展现了公司师生追求真知的学术热忱。会后,老师和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纷纷拿着朱苏力教授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送法下乡》等著作请苏力教授签名。苏力教授一一为大家亲笔签名并与大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