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公司非洲法博士生常芸赴中国建材集团南非公司调研

2025-05-08 10:59 

当地时间2025年4月11日,中非研究院法学博士生、南非开普敦大学Academic researcher常芸在开普敦对中国建材集团南非公司(以下称“中建材南非公司”)总经理助理姚伟杰和开普敦分仓经理苏丽雯进行了深度访谈。此次访谈聚焦南非商事交易习惯、中资企业出海挑战及争议解决经验等问题。

中建材南非公司于2016年成立,2019年开始正式运营海外仓并陆续建立以约翰内斯堡为总仓,开普敦、德班、伊丽莎白港和布隆方丹为分仓的“1+4”的市场格局,仓储规模达3万平方米。现已发展为集电源设备供应、太阳能项目承接、跨境贸易平台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其主营业务涵盖逆变器、储能电池等产品进口与分销,并依托海外仓模式,根据市场预测灵活调整库存,应对南非“临时性、短周期”的贸易特点。

中建材(开普敦)分仓外景

(图源:谷歌地图)

两位负责人介绍了中建材南非公司的基本情况,并认为南非新能源市场波动显著,2023年以来,因政策调整导致南非市场太阳能组件滞销,电动汽车则面临高附加税限制。在这一背景下,中资企业在南非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一是法律纠纷的“跨境难解”问题。

企业物流运输纠纷频发,南非本地律师费用高昂,若通过ADR的方式解决纠纷,不论是自主协商、调解、仲裁都受到诸多阻碍,仲裁胜率低。售后问题多需通过中国诉讼解决,但目前中国与南非双边民商事司法协助机制尚不健全,难以提供快捷高效的法律保障。

二是不断增加的物流与保险成本。

船务公司常以滞港费、认证不全等名义加收费用,并且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海运保险费率整体呈上涨态势,跨国保险理赔仍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

三是本土化合规压力较大。

南非对进口产品认证要求严苛,年认证费用达数万元,且政策变动频繁。近年来的税务管理制度改革,倒逼企业采用“先付款后交货”模式,进一步增加了中资企业在南非营商的法律风险。

从左自右分别为:

姚伟杰、常芸、苏丽雯

针对上述挑战,两位负责人分享了中资企业赴南非投资兴业的实践经验:

其一,中资企业应在南非设立专业法务团队并聘用本土律师,增强应对突发纠纷的能力。

其二,重视保险的作用,除常规财产险外,可为运输、仓储环节购买专项保险,并建立应急预案。

其二,在员工管理中实施本土化合规制度,管理层可由中方员工担任,技术、运维岗位可更多考虑雇佣当地员工,并通过特色化的激励措施优化团队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