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刘友华教授应邀为“全省法院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培训班”作专题授课

2025-05-16 14:08 

4月16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全省法院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刘友华教授应邀作专题授课,以“高质量司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作专题讲座。全省三级法院分管院领导及部门负责人等共175人参加培训,省高院民三庭副庭长曾志燕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刘友华教授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形成机制及其战略意义。他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形成机制涉及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在阐述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时,他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发展以及金融科技四方面展开。其中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制度创新旨在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释放科技制度效能;人才发展关乎创新驱动本质,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资本支持与资源配置手段。

针对目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中“不能转”“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的堵点痛点,刘友华教授分享了其面向全国和湖南省双一流学科科技成果转化所做的调研情况,指出目前成果转化面临团队建设回应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不够、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不够等难点问题,提出要推动分类评价,优化工学团队建设和遴选标准,提升学科产业技术需求匹配度;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面向产业的协同创新;因地制宜优化政策体系,全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刘友华教授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从“科技创新、数据权益、绿色低碳发展、传统产业转型以及新型生产关系”等方面讲解了高质量司法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科技创新领域,要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司法保障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成果、主体以及行为的全方位保护,从赋予权益、规范秩序到加大惩罚力度等多维度发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尤其是知识产权类纠纷解决在置于市场经济环境和全球科技竞争视域下,从技术应用、商业模式、产业发展与国家安全等多维度考量;在新型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司法要注重平衡各方权益,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此次讲座深入讲授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结合全球创新背景、我国创新战略及法院工作实际,阐释了司法应如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有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又有实践广度。通过刘友华教授的精彩阐释,在场参训人员对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以及司法如何赋能有了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讲座获得了为全省法院参训学员的高度肯定和热烈反馈,在精彩的互动交流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