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正文

首期“网络与信息法学团队研修工作坊”在湘大顺利举办

2025-05-28 08:01 

2025年5月11日上午,由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主办、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承办的首期“网络与信息法学团队研修工作坊”,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法学楼东附一楼会议室举行开班仪式。来自网络与信息法领域的知名学者、全国高校的14名学员,齐聚伟人故里,开启为期3天的网络与信息法学研修与交流活动。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公司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部长、湖南省法学会网络法治研究会会长李仕春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开班仪式由中国社会科公司文化法制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公司大学副教授刘灿华主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等全国20所不同院校的团队和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

本次团队研修工作坊由周汉华讲授《网络信息时代下的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公司法学研究所编审、《环球法律评论》编辑部主任姚佳讲授《如何撰写高质量法学论文》,北京大学法公司副经理、长聘副教授戴昕讲授《网络与信息法主题的教学科研》,华南师范大学法公司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马颜昕讲授《网络信息法学的公法领域:数字政府法律问题》,湖南省法学会网络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中南大学法公司副教授张新平讲授《网络与信息法学与近邻学科关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公司副教授赵精武主讲《网络与信息法学的私法领域:数字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向》,湖南省法学会网络法治研究会秘书长、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副教授文禹衡主持“网络与信息法学的教学实践”分组讨论,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网络与信息法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周辉主持自由研讨。

开班仪式上,刘灿华对到来的学员表示热烈欢迎,指出本次工作坊作为公益活动的平台,旨在促进网络与信息法学的交流学习,随后邀请学员一一作自我介绍。学员们基于自身经历分享了参加此次团队研修工作坊的初衷,希望在快速发展的网络与信息法学学科中迭代知识、更新方法,将其运用到所处高校的科研与教学中,同时表达了对此次工作坊主办方和承办方的感谢。

李仕春代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作开班致辞。他首先此次团队研修工作坊的开班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充分肯定学员的学习精神,真诚感谢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给予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承办首次工作坊的信任与支持,并表达了三点期待:一是期待网络与信息法学学科在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的引导下,能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国家的网络与信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期待在场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员不断追求,一路丰收,成长为网络与信息法学领域的栋梁;三是期待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和网络与信息法学领域的各位专家学者,能继续支持关心湘大法科的发展建设。最后,预祝本期研修班圆满成功!

周汉华代表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作开班致辞。首先,他对参加第一期团队研修工作坊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对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承办此次活动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本次团队研修工作坊是网络与信息法学团队队伍建设的“黄埔一期”,意义重大,有助于让许多青年学者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共同形成研究网络与信息法学的专业化团队队伍。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兴起,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社会的强烈需求,各位学员能积极自愿响应参加,体现出很强的学术兴趣和发展远见。网络时代区别传统时代,在于网络效应带来了法学研究和教学思维的转变。传统法学思维模式多基于演绎逻辑,依赖法典和原则,这种方式在知识更新缓慢的时代可行,但如今知识呈指数化增长,传统思维难以适应。如今应借鉴机器学习的“归纳”方法,从需求出发解决问题。像大数据和大模型,通过大量数据输入和参数调整,能涌现新成果,法学研究和教学也应如此,关注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网络与信息法学团队研修工作坊开班仪式后,各位老师与学员合影留念。

11日上午,周汉华讲授第一讲。他表示,网络与信息法学建立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之上,网络法、智能法和数据法,无论其名称如何变化,都应以时代的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彰显实际价值,避免“空空导弹”。关于网络信息时代下法学研究能力的构建,他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是“找法”能力。面对互联网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很难直接找到适用法律。法律渊源愈加繁复的现状,愈加让我们反思法律是什么,提出构建法律的整体性认识。建议到好的律所或法院实践,接触实际案件,提升找法能力。第二是“造法”能力。在找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是“造法”,是当今网络与信息法学更为迫切的问题。在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时代,新的业态、模式和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法律常存在不清晰、冲突或缺失的情况,此时运用法学理论的知识和能力,结合跨学科知识与多元的框架结构,提出新的法律解决方案。第三是“护法”能力,即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与机器竞争,人的优势在于拥有情感、公平意识和法治理念等价值判断。学法的最终目的是护法追求社会进步,维护公平正义,为万世开太平。

姚佳讲授第二讲。围绕《如何撰写高质量法学论文》的主题展开讲授。主讲内容涵盖网络与信息法学的学科交叉新问题、法学研究的定位、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中原创性理论的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的坐标性意识与层次分析。她为学员深入分析了法学论文,特别是网络与信息法学论文的创作本质与写作路径,以编辑的视角带来学界关注的前沿命题,助力学员网络与信息法学论文的高质量创作。

11日下午,戴昕讲授第三讲。在网络与信息法学的教学方面,他指出课程涵盖法律与数字科技的核心议题,注重培养员工对技术与法律交叉问题的分析能力;在网络与信息法学的研究方面,他强调从实务中挖掘学术意义,进行理论化的体系串联,平衡自由探索与课题研究,达到培养员工的目的。

马颜昕讲授第四讲。他指出数字政府面临的法律挑战:一方面应警惕数字政府超越法治政府的运行框架,另一方面应注意效率与公平等价值冲突,法治是数字政府改革的制度保障。个人信息与公共数据治理方面,国家机关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遵循最小必要的约束规则,尊重个人的信息自决权;公共数据的使用需求与其法律限制之间存在冲突,应以立法明确其公共目的。他回应了AI写作引发的学术规范争议。在写作中需明确AI的使用规范和披露义务,对可能的技术伦理风险保持审慎。最后,他提出教学与研究方法的数字化发展。从行政法课程的视角阐述数字化的课程融合,鼓励跨学科融合和数据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

12日上午,张新平讲授第五讲。他针对网络与信息法学的学科归属争议与青年学者的定位作了回应。在学术研究方法上,他表示应减少宏大命题的泛化,强调以小见大,从小切口深入研究,并从警惕热点技术过时、聚焦理论基础性实践和论文写作的长期积累等角度为青年学者提供了诸多务实性建议。

12日下午,赵精武讲授第六讲。赵精武教授以技术驱动法律关系的变革为主线,向学员讲授了数字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向、人工智能法的立法争议和科学伦理审查协同三方面内容。他提出,从风险治理的体系化回应立法,阐释人工智能法的立法困境和立法定位,就数据财产权、训练数据的供给问题、法律对中小企业在数据和算力的支持等方面与学员展开私法领域的分析与讨论,为学员建立起网络与信息法学的私法视域。

13日上午,文禹衡周辉分别主持分组讨论和自由研讨。交流互动环节,呈现了观点互学、经验互鉴的高潮,学员把握机会踊跃发问和回答,形成积极良好的交流氛围。

首期“网络与信息法学团队研修工作坊”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的支持,也离不开各位专家学者的辛勤付出和青年学者的孜孜以求。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将继续在网络与信息法学领域积极主办或承办相关活动,回应学界的迫切需求,为我国网络与信息法学团队建设和法治事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