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风采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员工风采 > 正文

法学青春耕耘调研沃土:湘大学子探寻环境免罚清单实践路径

2025-05-06 08:51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湘约免罚”项目团队携作品《生态环境免罚清单制度的实证分析——基于长株潭地区实施效果与公众反馈的调查研究》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调研活动,走访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10余个政府部门,发放有效问卷1085份,深入探寻生态环境免罚清单在长株潭地区的实施效果与公众反馈情况。该调研旨在全面评估政策实践效果,发现执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以推动生态环境免罚清单制度更好地发挥“刚柔并济”的治理效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生态环境免罚清单制度是近年来我国环境执法领域的重要创新,体现了“过罚相当”的执法理念。2021年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和2023年发布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明确了三类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即“无危害不罚”“首违不罚”“主观无过错不罚”,为该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湖南省环境厅于2023年1月出台了《湖南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免罚事项清单(第一批)》,进一步健全湖南省环境免罚制度体系。

项目团队选择经济活跃、环保执法案件丰富的长株潭地区作为调研对象,融合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包括Cronbach's Alpha信度检验、KMO检验、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发现生态环境免罚清单制度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整体呈现积极走势,2023年全省环境免罚案件数量达到691件,较2022年的175件大幅增加,政策覆盖面持续扩大;免罚金额也由2023年的8092万元增至2024年的1.07亿元,反映出政策释放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然而,其在执法过程中主要面临两大困境:第一是混同编排两种免罚情形的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没有根据情节细化“首违不罚”(酌情不予处罚)与“无危害不罚”(法定不予处罚)两种不同免罚类型,与《行政处罚法》第33条的规定不符;第二是“轻微”认定缺乏量化指标,执法人员裁量空间受限而“不敢免罚”,削弱制度公信力。

图为团队与湖南省环境厅工作人员访谈交流

图为团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民意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项目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生态环境免罚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科学量化的评分体系,将抽象法律条款转化为可视化标准。该评价表以12分为起点,分为危害结果评价与违法行为评价两部分,针对不同违法程度设定了合理的扣分层级:3,000-30,000元罚款对应扣1分,30,000-150,000元对应扣2分,150,000-350,000元对应扣3分;采用双设限累积评价模型,当扣分不超过特定阈值时(危害结果扣分不超过2分,总扣分不超过4分),认定为“轻微”违法行为,可适用免罚清单。这一机制既可帮助执法人员精准判断违法行为性质,又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合规指引,有利于提升执法效率与公正性。

图为“生态环境免罚评价机制”介绍

该项目凭借其扎实的调研数据和创新性解决方案,在全国性竞赛中崭露头角,先后获得第四届“从法杯”全国老员工“法治中国”调研大赛三等奖、第三届“金盾杯”全国法科学子社会调研大赛二等奖荣誉。此外,团队提出的免罚评价表建议已得到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环保局的积极回应,相关优化措施会结合实际执法工作和后续的调研工作逐步推进。这些成果充分证明了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价值,为生态环境执法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图为“从法杯”全国三等奖证书

图为“金盾杯”全国二等奖证书

图为永州市生态环境局东安分局回信